在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这本书中,刘义庆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管宁和华歆之间的故事。管宁与华歆原本是挚友,一次,他们在园中共同锄草,偶然发现一片金子。管宁无动于衷,继续工作,而华歆却将金子拾起,看到管宁不为所动后又将其丢掉。两人再度因兴趣不同发生争执——有一天,他们一起读书,看到有穿着礼服的人经过,管宁依旧专注在书中查询配资平台,而华歆则忍不住跑去观看。管宁于是割断了席子,断绝了与华歆的友谊。就是这一断,成为了两人未来命运的分水岭。
一、乱世来临,选择不同
从这则“割席断交”的故事中,我们可以窥见管宁和华歆在为人处事上的巨大差异。管宁崇尚读书求学,不为眼前的金钱所动,而华歆则更为世俗,看重仕途和功名。因此,华歆早早进入了官场,而管宁却一生未曾出仕。后来,魏文帝曹丕在朝中征召有真才实学的隐士时,华歆早已是曹魏三公之一的司徒,而管宁依旧远离朝政,隐居辽东。
那个时代,汉灵帝刘宏虽然身为皇帝,但大汉王朝却早已风雨飘摇。战争不断,百姓疾苦,江山似乎岌岌可危。管宁深知自己并非战场上的英雄,也无法胜任治理国家,他选择了远离纷争,避祸至辽东。辽东太守公孙度治下,为人宽厚仁爱,辽东社会安定,商贾互信,物价公道,这样的地方对管宁而言,无疑是最佳避风港。当汉灵帝病重,董卓在洛阳横行无忌时,管宁果断选择逃往辽东。
展开剩余74%华歆则不同,他在这个动荡时期未能如此冷静地选择避开权力漩涡。汉灵帝去世后,朝中大权由何进短暂掌控,何进迅速召回华歆担任尚书郎。然而,何进的短命以及董卓等权臣的暴虐,让华歆决定再次逃离。经过一番波折,华歆最终得到了袁术、孙策、孙权等人的庇护,且在豫章短暂担任太守,后来还受曹操的重用,逐步在曹魏的朝廷中上升至重要职务,最终被封为太尉,享受了显赫的地位。
二、不忘清德,平步青云
华歆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,但他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才干,更与他的为人处事密切相关。他心系汉室,在董卓之乱中曾劝说袁术发兵讨伐,并且善于治理地方,尤其在豫章期间,他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,百姓们对他极为爱戴。扬州刺史刘繇去世后,百姓更是推举华歆为新任刺史。然而,华歆并没有因这份支持而心生雄图,他始终保持清廉,明白自己身为臣子,不应做割据一方的权臣。正因如此,他拒绝了百姓的推举,坚持归还权力。
当曹操将华歆召回朝廷时,送行的人群浩浩荡荡,送礼的金钱数以百计。然而,华歆并未为金钱所动,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清正的心。在离开时,他特意询问送礼者,如何才能确保这笔财富能够安全到达,防止因贪图这些金银而招致祸端。在朋友们的劝告下,华歆依然决然拒绝收受礼物,保持了高风亮节。许多人因此更加敬重他,将他的清廉与德行作为楷模。
华歆不仅不贪图权势,还在朝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品格。他始终心系社稷,建议曹丕要重视人才选拔,不能仅依靠旧制,应该根据学业和能力来选拔官员。这一建议获得了曹丕的采纳,并推动了魏朝政治改革的进程。即便在其仕途如日中天时,华歆依然常常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职务,最终曹叡忍不住亲自要求他回到朝廷,“要亲自等候他到来”。
三、一生隐士,高节始终
与华歆不同,管宁的一生几乎没有任何涉及政务的记录。管宁避祸辽东后,他对政权没有任何兴趣,公孙度之子公孙康接任辽东太守后,尽管心怀称王梦想,却也因为管宁的品德而不敢对他有任何不敬。公孙康希望通过将管宁任命为官职来稳固自己的政权,但始终没有得逞,因为管宁一心追求的是与世无争的清净生活,而非权力与名利。
管宁虽未出仕,却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信念。他不为权势所动,更不会为清贫生活而放弃教化天下的理想。管宁坚守的是儒家的道德标准,他不像许多人那样投靠权臣、追逐功名,而是默默为学术和民众服务。他的简朴生活与廉洁品行为世人树立了一个不朽的榜样,正如他所追求的圣人之道一般,管宁通过教化和影响他人,最终被尊为圣人。
华歆与管宁,两个命运截然不同的历史人物,展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:一位投身仕途,仕途一帆风顺;另一位则坚守清贫,始终未曾出仕。华歆一生清廉,奉公守法,最终成为魏国的顶级重臣;管宁却始终恪守初衷,注重个人品德,未曾背离自己的理想。他们的事迹不仅让我们看到两种人生的抉择,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道德反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东兴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